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医院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既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自身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回答改什么、如何改、以及改了以后有何效果等基本问题的时候,都面临一个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地评价我国医院管理实践的基本问题。
当今国际上主流的跨国医疗机构评审体系主要有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及其国际部(JCI)开发的国际评审标准等,此外还有一些虽仅针对本国医疗机构但又具有较大影响的医疗机构评审体系,如德国医疗透明制度标准委员会(KTQ)的医疗管理质量认证、日本的医院机能评价等,这些体系部分指标多针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涵括了医院管理评价的内容,其中涉及一些过程评价指标,但目前还没有成熟应用的医院管理专门评价体系。
1、JCI国际评审标准
JCAHO是全美最大的医疗机构评审组织,JCI(联合委员会国际部)是JCAHO的一个下属分支机构,其使命是通过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评审服务,促进国际社会的医疗护理质量。
JCI评审标准分以病人为中心和医疗机构管理两部分,共11章368条。每章内容分三级条目,每级条目里有核心标准和非核心标准。每一个项目点采用5分制评分法,各项分数汇总采取不同权重或设置分数上限。
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医院接受过JCI标准的指导,13个国家的78家医疗机构通过了此项认证。
2、德国医疗透明制度标准委员会(KTQ)标准
KTQ是德国目前最权威的医院评审机构,现已经有超过600余家医疗机构通过其评审,超过200家已经通过两次评审。KTQ推崇的医疗制度和标准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和公开透明”。
KTQ认证共有25个子目录内容,31条核心标准和32条非核心标准,满分为1413分,首次评审如能达到777分,即被认为通过KTQ首次认证。
3、日本医院机能评价
1985年,日本医师协会和日本厚生省共同成立了“医院机能评价研究会”,并且在两年后制定了《医院机能评价手册》。1987年,日本“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成立,并对本国的6433所医院进行了评价。
1993年-1994年,“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建立了日本第三方评审机构。1995年7月,日本医疗机构质量评审组织“日本医疗机能评价事业部”正式成立,1997年正式开展评审。日本医院评价的目的是“从学术的、中立的立场对医疗机构的机能进行评价”。
4、上述各评价体系对比
JCI、KTQ及日本医院机能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由表1可见,各体系评价指标包含以患者为中心(评价指标涉及过程、结果指标)、质量与安全(结构、过程、结果)、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结构、过程、结果)、领导(结构、结果)、人员组织与发展(结构、过程、结果)、沟通与信息管理(结构、结果)6个方面。
可见,JCI、KTQ、日本医院机能评价指标体系均包括了医院管理结构、过程、结果评价指标,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评价方法。首先,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内容中,JCI国际评审标准一级指标给出了连续医疗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涉及大量过程评价的典型标准,客观全面地评价了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而德国KTQ则以患者入院或门急诊治疗、转诊、临终死亡全过程为依托,其二级指标按流程分配相关内容,也涵括了大量过程评价的指标;日本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过程评价也较多且离散分布。
第二,关于质量与安全,3种评价方法的相关一级指标均涉及了质量持续改进的内容,过程评价占一定比例。第三,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人员组织与发展的内容,各个方法的一级指标不甚相同,但内容大体相似,过程评价指标较少且散在分布。
可见,上述方法的过程评价指标在6方面内容中分布不均,尤其领导以及沟通与信息管理的内容中几乎没有过程评价指标,试图通过领导职能设置、信息平台建设等结构以及绩效评价来反映过程中的问题,故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有关人员、领导、机构设置、信息化等内容,其结果评价如医院相关委员会设置、科室及人员绩效评分的信息更易获得并测量,而其过程评价目前还未找到适宜有效的评价指标。
2016年11月19日,青海红十字医院顺利通过了迄今为止最新、最严苛的第五版JCI标准。这是青海首家、全国第48家通过国际JCI认证的医院,标志着青海省结束了没有国际JCI认证医院的历史。为保障青海红十字医院顺利通过严苛的JCI评审,建立健全医院的管理标准体系,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天健投入专业团队对医院的HIS系统和PACS系统进行了全新升级,其中HIS6.6版本的实施与使用在本次评审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梅奥国际